
张礼艳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系,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联合培养博士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吉林省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会理事,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优秀专家,吉林省C类人才,长春市第二批文化英才。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编发掘报告1部。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4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1项。先后获得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吉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第一、打破学科壁垒,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开展中国早期文明研究。
从考古资料出发探讨西周都邑的社会结构,尝试用考古资料解释西周时期历史问题。以考古材料的细致分析为基础,结合金文和传世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西周王朝三处都邑的族群构成、社会分层、生产分工与基层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特征及历时性变迁。尝试复原西周都邑社会的人群结构、等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其一提出西周都邑主体人群为周人和殷遗民,由墓地形态变化梳理出周人和殷遗民融合的过程;其二提出西周都邑社会分层及阶层流动现象;其三揭示出西周都邑社会生产存在分工现象;其四提出西周都邑基层社会组织存在从“邑里并存”到“邑里合一”的演进过程。以该成果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学视角下西周都城的社会结构研究”鉴定等级为优秀。
第二、立足东北边疆,开展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研究。
以中原地区考古学研究为基础,近年来关注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研究。动态梳理东北南部地区华夏化的历史进程,对于认识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本人在2024年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会议上,以“传播与影响——东北地区青铜器所见中原文化因素”为题所做的学术报告受到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在报道会议成果时介绍了该发言内容,中国新闻网专门做了报道。
第三、学生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鉴于考古学科实践性较强,在学生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近年来带领研究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类实践项目。2021年至2024年先后四次亲自带领研究生发掘长春市黄家窝堡遗址、辽宁建平小黑山遗址、长春市东照地遗址、九台市太和古城遗址。发掘结束后带领研究生整理发掘材料、撰写发掘简报。目前前三个遗址的发掘材料已先后发表在《考古》、《北方文物》、《边疆考古研究》(待刊)上。全过程地培养了研究生田野发掘和撰写发掘简报的能力。
2019年带领研究生完成吉林省449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现场核查工作;2020年至2021年完成吉林省第八批国保单位保护区划划定、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本体核查等工作;2023年完成吉林省第八批省保单位遴选,划定保护区划,完成吉林省国保和省保单位资料汇编。上述文化遗产保护类实践工作,培养锻炼了研究生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
本人目前已指导博士毕业生2名,硕士毕业生35名,在读博士生6名,在读硕士生9名。历年来学生获奖情况如下:杨习良获得全国考古学生论坛二等奖;程旗帅入围李济考古学奖;王琪、毛广奇分别获得省级、校级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丰云姣获得校级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张雅喆获得“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吴雅彤获得“第二届三代考古与先秦史青年学子论坛”二等奖。
第四、以学术研究助力吉林省文化遗产保护,发挥文明传承作用。
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主持编制《吉林省文物事业十四五规划》和《吉林省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为吉林省十四五期间的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规划。
整合省内专家力量,现场勘察、组织审议划定吉林省第八批国保和第八批省保的保护区划,并在吉林省政府网站公布,奠定了吉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基础。
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抢救性发掘长春市黄家窝堡遗址和东照地遗址,为遗址保护和经济建设开展提供考古学依据。东照地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长春地区发现明代女真遗存,丰富了吉林省明代女真的考古材料,为文献中提到的元末明初女真的南迁提供了线索和证据。该发现受到新华社、环球时报海外版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在长春博物馆的东北地区考古成果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