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红,女,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2月生,博士学历,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余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积累扎实。20余年的女性大学教师从教经历,日益加深她对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以及生活追求的理解与感悟,“热爱”、“投入”、“感恩”是她学术成长的关键词,见证了她的生命成长历程。
第一关于热爱。究其根本,能成就一个人的应当是热爱。胡晓红自1999年入职高校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以来,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投入从未减退。这份热爱和执着,使她享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在教学中,她关注学生的成长困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受益一生的课程。她认真准备每一次课,享受着精彩的讲课状态,享受着学生甘之如饴的目光,享受着作为思政课教授的荣光。因为热爱,她对思政课教学有很多体会和感悟,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她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其说这些研究成果成就了她的职业晋升,不如说它们是热爱的副产品而已,是这份热爱让她找到了人生使命和人生幸福。
第二关于投入。因为热爱,所以投入。二十余年来,胡晓红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和升华。
第一个十年:致力于大学生成长的教学。在这十年中,由于年轻,对大学生成长的困惑和迷茫感同身受。她围绕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将自己定位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身份。在这个阶段,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有三个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知识讲授,而是启发学生认识自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政治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技能培养,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基于这一理解,她在这十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致力于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发展给予指引和引导,使思政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第二个十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经历了十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胡晓红深感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因此,她探索并实践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创新、向学而教: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方法。与此同时,结合网络时代的特质,她对运用互联网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过这十年的探索,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个十年:志向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研究。胡晓红扩大视野、提升格局,以“大思政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她秉持“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立足实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思政课中讲好社会现实,在社会现实中上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
第三关于感恩。作为思政课教师,胡晓红赶上从未有过的历史最好机遇,对此,她深怀感恩。她认为在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上取得的一点点的成果,是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给了她广阔的舞台。她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报课题时不知所措,因为她感兴趣的思政课研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能填“其他”。发表文章时也屡屡被退稿,因为期刊的栏目中没有思政课一项。而现在,她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思政课展开,并且是在思政课专项中获得的。因此她感到非常幸运,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她深深感恩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部,为她提供了丰足的科研支持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此填表时,她有一种汗颜之感,觉得所做之事都是分内之事,不能称其为事迹,因此感恩被看见。